美是品味、生活、信仰

東方美學

「形而上者謂之道,形而下者謂之器」

孔子(C.551~479):「里仁為美。」

莊子(C.369~286):「天地有大美而不言,四時有明法而不議,萬物有成理而不說。」

王陽明 ( 1472~1529):「你未看此花時,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。你來看此花時,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。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。」

朱光潛(1897~1986):「要見出事物本身的美,須把它擺在適當的距離之外去看。」

日本美學從唯美的物哀、深遠的幽玄,走向空無的侘寂。小田部胤久教授說:「侘寂的美學開闊了我們對日常生活的視野,給了我們一種以不尋常的審美來看待常見事物的方法。」

老子(C.571~471):「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。」

莊子(C.369~286):「天地與我並生,萬物與我為一」

程顥 ( 1032~1085):「萬物靜觀皆自得,四時佳興與人同。」

王國維(1877~1927):「一切之美,皆形式之美也。就美之自身言之,則一切優美皆存於形式之對稱變化及調和。」

蔣勳(1947~今):「美並不是一種知識,美可能是比知識還要高,一種心靈上的感受­。」

西方美學

柏拉圖(Plato,C.427~347):「一切善的事物都是美的,凡是善的事物都不可能缺少比例。」

達文西(Leonardo da Vinci,1452~1519):「我們所有的知識都源於我們的感知。」

康德(Immanuel Kant,1724~1804):「美是不涉及概念而普遍地使人愉快的。」

黑格爾(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,1770~1831):「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。」

愛因斯坦(Albert Einstein,1879~1955):「在達到一定高技術水準後,科學和藝術就可以很好地在美學、形象和形式方面結合在一起。最偉大的科學家也總是偉大的藝術家。」

亞里斯多德(Aristotle,C.384~322):「藝術完成了大自然無法完成的事情。藝術家讓我們了解大自然未實現的目的。」

培根(Francis Bacon,1561~1626):「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,而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。」

鮑姆加登(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,1714~1762):「美學是感官認知的科學。」

杜威(John Dewey,1859~1952):「藝術,就其形式而言,將做與受、傳出與傳入能量的關係聯繫在一起,這使得體驗成為一種體驗。」

貝爾(Clive Bell,1881~1964):「所有美學體系的出發點都必須是對一種特殊情感的個人體驗。激發這種情感的物體我們稱之為藝術品。」

Close Menu